科学松鼠会 https://songshuhui.net 剥开科学的坚果,让科学流行起来 Fri, 29 Mar 2019 23:23:4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4.3.18 https://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cropped-songshuhui-32x32.jpg 科学松鼠会 https://songshuhui.net 32 32 被色诱的雄蜂,你没发现自己交了个假女友么?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04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04#comments Fri, 29 Mar 2019 23:23:45 +0000 https://songshuhui.net/?p=1047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都说日历娘的萌点崎岖,emmm……我写这篇文章的心路历程也很崎岖。

蜂兰(Ophrys apifera),Hans Hillewaert摄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图片:Hans Hillewaert / Wikimedia Commons

蜂兰(Ophrys apifera),Hans Hillewaert摄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图片:Hans Hillewaert / Wikimedia Commons

大概这种哈哈大笑的小丑长相的确很喜人吧。然而,小丑背后的故事不会总是天真无邪的,蜂兰(Ophrys apifera)也不例外。如果你是十六岁以下或不能面对赤裸裸真相的小盆友,请看完第一张图后就此打住吧。

倾情服务,只为一锤子买卖

首先,蜂兰是一种兰花。这一群从白垩纪末就在地球上盛开的花朵,岁月经年,如今已个个堪称奇葩。它们的三枚花瓣中有一枚特化成“唇瓣”,千奇百态不单似嘴唇,比如这里哈哈大笑的小丑身体。其实这种为飞行的传粉昆虫提供降落平台和跑道标记的做法倒也不是兰科独门绝技,只是它们的平台款型略嫌丰富(极大的丰富)罢了。而兰科的独创是绝大部分成员都把雌雄生殖器官长在了一起成为“合蕊柱”。

蜂兰合蕊柱侧面,箭头所指的黄色部分是花粉块,另一个花粉块还在盔状的花药里没有掉出。图片:BerndH / Wikimedia Commons

蜂兰合蕊柱侧面,箭头所指的黄色部分是花粉块,另一个花粉块还在盔状的花药里没有掉出。图片:BerndH / Wikimedia Commons

如图,蜂兰合蕊柱上面的高耸头盔是雄性的花药,下面好像小丑的额头凹陷进去的空间是雌性的柱头,它们为传粉昆虫提供“一站式服务”,“收发快递”都在一起。花药里的花粉打包成有细长柄的花粉块,黄色的成熟花粉块被外力扰动会掉出,如上图箭头所指的那样。下方柱头上有粘盘,花粉块只要进入那里,一整块花粉里的足量精子都有机会与子房里的繁多胚珠结合。如此造化,让大多数兰花的传粉变成了要么颗粒无收、要么赢家通吃的一锤子买卖。为了做成这“买卖”,兰花们对虫子们有温情、有利诱,也有坑蒙拐骗、绑架勒索,可谓机关算尽。

雄蜂:我可能交了假女朋友

蜂兰属名Ophrys是希腊语“眉毛”的意思,因为唇瓣边缘毛茸茸的,故本属又常被称作“眉兰”,不过它们总是打蜂类的算盘,比如我们的主角,种加词apifera意即“有蜂的”。眉兰们多生活在地中海和西亚,阿尔卑斯山北边最远到过类似当年罗马帝国的疆域,然而它们在罗马共和国建国前很久就已经成精,称之为“妖孽”毫不为过。其妖法:色诱。

一只正在为蜂兰传粉的长角长须蜂Eucera longicornis。 图片:ekermeur.net

一只正在为蜂兰传粉的长角长须蜂Eucera longicornis。 图片:ekermeur.net

蜂兰的香气是复合的烃类物质,几种脂族、杜松烯和萜类的精准配方香型可以逼真地模仿雌蜂的性外激素,让“闻香识女人”的雄蜂神魂颠倒,蜂拥而至。而由唇瓣、侧瓣和合蕊柱模仿的雌蜂虽然在人类看来有点灵魂画风,但显然足以骗过心里火烧火燎的雄蜂。而唇瓣的“眉毛”其实是在模仿蜂类的体毛,这样可以让来访的蜂抓牢,诱导它们到正确的体位,并留下真实的触感。大卫·爱登堡爵爷曾一本正经地说:有时因为来的雄蜂太多,沉醉于性外激素的它们甚至等不及花儿上的空位,开始抱住另一只雄蜂不可言说……(请想象幼小的我看到这一段时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惊叹!)

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片段,被褐花眉兰Ophrys fusca吸引的地蜂科物种Andrena sp.,请问,至少有多少只?图片:bilibili.tv(UP:石田丸菌)

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片段,被褐花眉兰Ophrys fusca吸引的地蜂科物种Andrena sp.,请问,至少有多少只?图片:bilibili.tv(UP:石田丸菌)

当然,妖孽们在1862年就引起了达尔文老师傅的注意,他记载道: “蜂们如对付必须打倒的小恶魔一般,向那些花儿们发起攻击”,并对此行为的原因感到着迷,因为显然,蜂类不会从兰花那里得到任何奖励。后来,法国人波漾(Pouyanné,译成这两个字比较符合本文的气氛)提出了也许蜂兰长得像雌蜂是欺骗性拟态,如今我们把它叫做“拟交配”(Pseudocopulation)。最终,着急的雄蜂还是会意识到“我可能交了假女朋友”,遗恨之前的莽撞已经让它头上黏住了花粉块的长柄,怎么也取不下来,只能悻悻离去。

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片段,被花粉块长柄黏住的雄蜂。图片:YouTube(UP:Gota Xemco)

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片段,被花粉块长柄黏住的雄蜂。图片:YouTube(UP:Gota Xemco)

然而故事没有到此结束,带着花粉块的雄蜂还会飞向另一只“雌蜂”。研究发现,它不会再去找已经确认的“假女朋友”,并不是由于它真的长了记性,而是它把那朵花儿的香氛归为不受欢迎的雌蜂的外激素(比如不友好的或已经交配过的雌蜂)。

而妖术登峰造极的是昆虫眉兰Ophrys insectifera,它的花粉块有直立的柄,只有萎蔫下垂时才有可能自花授粉,因此一朵花在失去花粉后会在正巧接近花粉块柄萎蔫时主动下逐客令,变成不受欢迎的香氛,让余兴未尽的雄蜂乖乖去把花粉交给另一朵花。

正在为昆虫眉兰Ophrys insectifera传粉的掘土蜂Argogorytes mystaceus。图片:J. Claessens & J. Kleynen / Wikimedia Commons

正在为昆虫眉兰Ophrys insectifera传粉的掘土蜂Argogorytes mystaceus。图片:J. Claessens & J. Kleynen / Wikimedia Commons

脸盲的人类,你们知道什么

也许大多数人类都是脸盲,昆虫眉兰Ophrys insectifera被认为长得像蝇类而在英语里叫蝇兰(Fly orchid),虽然它明明是靠蜂类传粉的。而另两种O. sphegodesO. fuciflora被认为像蜘蛛,因此叫做早蛛兰和晚蛛兰(Early / Late spider orchid),而它们分别是由地蜂属Adrena和分舌蜂属Colletes传粉的。

与蜂兰同属、也可以欺骗地蜂的早蛛兰Ophrys sphegodes,因为长得像蜘蛛得名,摄于英国南部Folkestone。图片:GkgAlf / Wikimedia Commons

与蜂兰同属、也可以欺骗地蜂的早蛛兰Ophrys sphegodes,因为长得像蜘蛛得名,摄于英国南部Folkestone。图片:GkgAlf / Wikimedia Commons

也有高阶脸盲如叶蜂眉兰O. tenthredinifera,传粉者主要是蜜蜂科条蜂属的Anthophora pillipes,而非学名所指的叶蜂科。唉,罢了,植物和昆虫分类都很难,不全怪人类。

叶蜂眉兰,扫描二维码看更多。摄影:余天一

叶蜂眉兰,扫描二维码看更多。摄影:余天一

不过蜂类眼里的世界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它们的可见光波段与人类不一样,加上复眼视觉,这些兰花看上去也许非常逼真……或者它们也不在乎那么多,只要找到头在哪边就可以上了,比如黄花眉兰O. lutea和前面BBC里出现过的褐花眉兰O. fusca就是采取的让地蜂科昆虫的腹部沾上花粉块的体位,让唇瓣拟态了雌蜂的头部。最重要的还是精确配比的性外激素,不同的眉兰属物种的香味能吸引的冤大头也是各自专属的,通过它模拟的性外激素的差异,可以用来界定分类尚不明确的眉兰属物种。

假戏真做,蜂岂不是损失惨重?

拟交配现象并不只有眉兰属才有,其它兰科成员也有不少精妙的情色骗术。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铁锤兰属Drakaea,它利用当地土蜂会抱起没有翅膀的雌蜂飞到空中交配的行为,在拟态雌蜂腹部的唇瓣基部巧妙地长出活动的关节,意图起飞的雄蜂会随着这种机关的运动一头撞上合蕊柱。而同在澳大利亚的姬蜂和隐柱兰属物种Cryptostylis spp.假戏真做时过于投入,因此被研究者观察到损失了不少精子。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铁锤兰Drakaea glyptodon,唇瓣由一个活动的杠杆链接在花朵上,为了让蜂类抱起它时头部撞向合蕊柱。图片:Mark Brundrett / Wikimedia Commons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铁锤兰Drakaea glyptodon,唇瓣由一个活动的杠杆链接在花朵上,为了让蜂类抱起它时头部撞向合蕊柱。图片:Mark Brundrett / Wikimedia Commons

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片段,打算抱着“雌蜂”起飞的土蜂,中了铁锤兰的机关。图片:bilibili.tv(UP:石田丸菌)

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片段,打算抱着“雌蜂”起飞的土蜂,中了铁锤兰的机关。图片:bilibili.tv(UP:石田丸菌)

真的很替蜂们担心,不是么?被兰花骗那么惨,会不会真的由于损失过大而自己生殖不成功呢?好在,似乎兰花这些凶狠的骗术都只作用于可以孤雌生殖的非社会性蜂类,因此就算真的损失了几个单倍体的雄蜂,雌蜂们仍然可以自己再生一批,让种群的基因库不受太大冲击。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兰花和蜂类一方产生更高明的骗术,另一方发展更好的减损手段而不断博弈的结果吧,有点红皇后的协同演化的意思。

红皇后:“你必须尽力地不停地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图片:DirectConversations

红皇后:“你必须尽力地不停地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图片:DirectConversations

在兰花这边,也不是存心作恶。眉兰属有一些种类就是模仿蜂的栖息地而不是拟交配的,只开房不陪睡。不过,为了模仿蜂的洞穴,兰花也用上了蜂类传达聚集信息的外激素,研究者通过谱系统计推断眉兰属进行拟交配的物种的祖先性状时发现,也许通过模拟蜂类栖息地,眉兰在形态和化学上都已经预先适应了以后可能用到的骗术。毕竟,一旦用过就效果拔群,停不下来了。

其实这些高明的骗术让眉兰属成功传粉的概率只有5%~10% ,然而这对于整个种群的繁殖来说已经够了,成功受精的眉兰花每一朵可以产生12000~14000枚种子。这些种子里都有通过有性生殖才能发生的基因重组,因此保证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物种在演化的基因长河里立足的根基。性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它甚至被演化用来设置这样反讽般的骗局。

一道冰川,阻隔了牛郎织女

最后,回到我们的主角蜂兰。也许是因为第四纪的大陆冰川覆盖过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蜂兰的传粉者并没有跟上冰川消退的脚步回到曾经的分布区,因此,生长在北欧的蜂兰竟然大部分是严格自花授粉的,主动适应了自交,只有在地中海边的它们还能施展那古老的媚惑。

1777年《伦敦植物志(Flora Londinensis)》的蜂兰绘图,让我们不要只看在历史资料里看到它们曾经生活在这里。图片:William Kilburn / Kew

1777年《伦敦植物志(Flora Londinensis)》的蜂兰绘图,让我们不要只看在历史资料里看到它们曾经生活在这里。图片:William Kilburn / Kew

透过这张蜂兰的全身图我们可以想见,还好地下有充满营养的块根,让蜂兰能在孤独的北欧存续生息。它们或许会由于遗传结构变得单一,前途堪忧——这就像是命运的玩笑。

想到这样的蜂兰,我总不禁忧虑:我们这个物种在这颗星球上带来的剧烈变化,又会使多少演化中多年相爱相杀的伙伴,因为应变的步调不一致而被迫分离呢?

]]>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04/feed 0
睡前喝酒、喝牛奶,能够帮助睡眠吗?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28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28#comments Thu, 28 Mar 2019 06:23:01 +0000 https://songshuhui.net/?p=104728 睡眠是人生中花时间最多的事情,多数人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成年之前,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高,也有利于大脑发育;到了青壮年时代,合理的睡眠有助于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敏锐的脑力;到了老年,睡得好不仅是健康的标志,也是幸福的来源。

ywx-sleep-drink-1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想睡就睡,许多人都有“想睡睡不着,睡着了没睡好”的状态。于是,各种“帮助睡眠”的方法也就别具号召力。

睡前喝口白酒,或者喝杯红酒,被许多人认为有助于睡眠。这大致来源于喝醉了的人很容易呼呼睡去。

酒对睡眠的影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目光,也有很多研究发表。总体而言,睡前喝一点酒,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入睡”。但是,“更快入睡”只是睡眠的一个方面。身体休息得如何,睡眠质量跟睡眠时间同样重要。在睡眠中,人体的肌肉和大脑并不处于一直不变的状态,而是存在着“由浅入深”的循环。在深度睡眠时,人会进入梦境。在这种状态下,人体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休息和恢复。喝酒会促进人体更快从清醒进入睡眠状态,但是会减少深度睡眠的时间。所以,虽然酒后入睡得快一些,睡的时间可能长一些,但是睡眠质量并不好,醒来之后的身体感觉,并不像真正的“充足睡眠”那么好。

简而言之,不管是喝白酒还是喝红酒,表面上看可能“帮助入睡”,但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改善睡眠”“更好休息”的作用。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会在睡前喝一杯牛奶来帮助睡眠。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是:牛奶中有比较多的色氨酸,经过血脑屏障进入松果体,作为原料合成褪黑素。而褪黑素是调控人体睡眠的激素。

这个理论能够自圆其说,不过实际上不见得有多大用。一方面,色氨酸只是牛奶中的氨基酸之一,想要获得足够的色氨酸,需要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也就会同时摄入大量的其他氨基酸和牛奶中的其他物质。在美国,也有一些商家把色氨酸纯品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宣称能够改善睡眠以及还有其他功效。不过,FDA并不认可这些功能,所以它们也就只是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给消费者“信则灵”的选择。

不过,牛奶毕竟是一种不错的食物,睡前喝一杯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一种常见的推荐是,保持不饱不饿的状态,对于良好的睡眠是有帮助的。而合适的食物,是少量的蛋白类食物(比如牛奶、奶酪、酸奶、豆浆、豆干等等),加上一些粗粮类食物。前者提供氨基酸,后者缓慢消化,保持血糖的持续稳定。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系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须经授权

]]>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28/feed 2
新药来了,专治产后抑郁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47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47#comments Wed, 27 Mar 2019 23:22:59 +0000 https://songshuhui.net/?p=104747

本文来自果壳网,地址在这里,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FDA刚刚批准了一种专门针对产后抑郁的抗抑郁药。这个药是brexanolone注射液,上市的商品名叫Zulresso 。

brexanolone分子|sagerx.com

brexanolone分子|sagerx.com

这种药的优点是——

①见效快,使用24~48小时就会开始缓解中到重度抑郁。相比之下,目前其他抗抑郁药要连续吃2~4周才开始见效。在临床试验中甚至出现过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最初24小时内,患者不吃不喝,退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和别人沟通。点滴brexanolone24小时后,患者精神一振,面带微笑,和其他病友交谈,简直是完全变了个人。

②药效持续长,打一次,药效可以持续一个月。

③不影响母乳喂养。这个药物在体内本来就天然存在,只是分娩后会大幅减少, 所以本身也比较安全。它是一种内源性神经活性类固醇,孕酮的代谢产物之一。 药物很少进入母乳。所以如果想母乳喂养,用药几天后就可以恢复母乳。

④即使患者对已有的抗抑郁药耐药,新药也依然可能有效,因为药物起效的具体机制不同。

当然,这个新药也有缺点——

①必须住院连续点滴60小时(2.5天),过程中患者可能非常困倦甚至昏厥,因此必须在医院由医护监护。同时监测血氧含量。也因为可能突然晕倒,在点滴过程里患者不能单独和孩子在一起,需要有其他照顾者陪伴。

②贵。目前美国售价是差不多34000美元,不包括住院费在内。

产后抑郁影响母婴与整个家庭,是必须重视的疾病 |bostonsp.com

产后抑郁影响母婴与整个家庭,是必须重视的疾病 |bostonsp.com

不管如何,终于开始有了专门针对产后抑郁的药物。由于激素水平急剧变化、育儿负担重、睡眠不足等因素,有些妈妈会得上产后抑郁——疲惫,悲伤,暴躁,焦虑,失眠,没有食欲,回避亲友,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觉得自己无助或者没有价值,无法自制地产生“自己拖累了周围人,孩子应该拥有更好的妈妈,孩子和自己未来都会不幸”之类的消极念头……

产后抑郁并不是“矫情”,而且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常见。美国疾控中心认为,大概九分之一的产后女性经历过抑郁。许多新妈妈因此饱受折磨。孩子也无法和母亲建立情感连接。最极端的情况甚至会危及母亲和孩子的生命。有些人抑郁严重,2~4周内自杀风险极高。有些人对普通抗抑郁药已经有了抗药性——多了一个选择,也许就能改变她们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FDA approves first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2019).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633919.htm
  2. Kanes, S., Colquhoun, H., Gunduz-Bruce, H., Raines, S., Arnold, R., Schacterle, A., … Meltzer-Brody, S. (2017). Brexanolone (SAGE-547 injection) in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90(10093), 480–48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7)31264-3
  3. Depression Among Women. (2019). https://www.cdc.gov/reproductivehealth/depression/index.htm‌
]]>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47/feed 0
记录更新!世界上最小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小?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684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684#comments Wed, 27 Mar 2019 06:13:50 +0000 https://songshuhui.net/?p=104684

本文来自窗敲雨的微信个人公众号“酷炫科学”,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世界上最小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小?最近这个记录又更新了。新的迷你元素周期表记录诞生在诺丁汉大学,这个刻在硅片上的超小元素周期表只有14µm*7µm那么大。

vrain-mini-periodic-table-1

一张局部细节图:

vrain-mini-periodic-table-2

整件作品除了元素周期表本体之外,还包括了两个人的微缩人像: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以及尤里·奥加涅相(Yuri Oganessian)。门捷列夫应该不太需要介绍了,而后面的这位是个原子核物理学家。

奥加涅相身份特别的地方在于,他在世时名字就被用来命名了化学元素(118号元素Og,汉字是气字头下面是奥,我打不出来)。有此待遇的人目前为止一共只有两个(另一个是格伦·西奥多·西博格,名字命名了106号元素𬭳),而还活着的就只有奥加涅相一个人了。

下图就是包括人像的全貌:

vrain-mini-periodic-table-3

(左边是门捷列夫,右边是奥加涅相。人像比较复杂,所以比周期表本体还是大多了)

那么,这么小的元素周期表是怎么做的?大致过程如下:首先利用电子束光刻(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把图案刻到聚合物薄膜上,制成“模板”。然后再利用反应离子刻蚀(reactive ion etching)把“模板”的图案刻到硅片上,最终表面还会沉积上一层金的薄膜。

其实,上一个“最小元素周期表”的记录也来自诺丁汉大学。那个版本比较好玩的一点是它刻在了化学家马蒂亚·波利亚科夫(Martyn Poliakoff)的头发上面。这个英国化学家同时也是油管上的化学科普网红,估计不少化学爱好者都看过他的视频。

vrain-mini-periodic-table-4

(头发上的元素周期表。大小是89.67μm*46.39μm)

vrain-mini-periodic-table-5

(这位就是头发的主人Martyn Poliakoff)

这个记录还会继续更新吗?那就要看他们有没有这个兴致,以及刻蚀技术未来如何发展了_(:з」∠)_

信源: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new-record-set-for-the-worlds-smallest-periodic-table/3010233.article

kxkx-qr

]]>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684/feed 2
“奶餐粉”没上315,但我觉得危害更大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20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20#comments Tue, 26 Mar 2019 22:13:31 +0000 https://songshuhui.net/?p=104720 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奶餐粉”的产品,从包装到营销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宣称是“代替奶粉,比奶粉更富有营养价值的的代餐粉”。

ywx-powder-milk-replacement-0

这里的“奶粉”,其实是指牛奶干燥得到的固体。也就是说,它就是奶粉加了一些“营养强化成分”的冲调饮料。但是在中国,“奶粉”通常是指婴幼儿配方奶粉,尤其是在与“宝宝”处于同一语境中。而这个“奶餐粉”,从销售价格上看,与婴幼儿配方奶粉也出于同等层次。也就是说,它给消费者的带来的印象是“比婴儿配方奶粉更富有营养价值的代餐粉”。

真实情况如何呢?

“奶餐粉”宣称给婴儿食用了吗?

在奶餐粉的包装上没有明确宣称它可以给婴儿食用,但是有“适合辅食添加初期及以上人群”。按照婴儿喂养指南,一般婴儿在6个月之后就会开始添加辅食,“适合辅食添加初期”就意味着它可以喂给婴儿。再加上说明中的“比奶粉更富有营养”,毫无疑问是在暗示消费者可以用它来代替配方奶粉给婴儿食用。

而在媒体记者的调查中,某奶餐粉公司的客服则直接宣称称“其奶餐粉可以给6个月以上宝宝吃”,另一家奶餐粉的客服甚至宣称“其奶餐粉可以给3个月的宝宝吃,可替代奶粉”,而其招商经理则宣称“7、8个月大的宝宝不愿意喝奶粉可以改喝奶餐粉,可以完全替代奶粉”。

奶餐粉只是一种“固体饮料”

在产品标签上,这些产品明确标识了产品类别是“固体饮料”。固体饮料的国家标准对于营养元素含量并没有具体规定。所以,国家标准的角度说,这样一款“添加了一些营养成分的奶粉”作为固体饮料销售,并不违法。不过,婴儿配方奶粉虽然在形态上也是固体饮料,但是它跟一般的固体饮料有明显差别。婴儿配方奶粉有专门的国家标准和特殊的管理规范,比如配方上对于几十种营养成分有都有明确的含量规定,生产资格上要得到政府的专门审批才可以生产。

用奶餐粉喂养婴儿,会怎样?

婴儿是指0到12月龄的孩子。在婴儿期,应该以母乳作为主要营养来源;如果实在不能实现母乳,那么婴儿配方奶粉是可以接受的选择;除此之外,任何动物的奶以及其他饮料都不适合喂养婴儿。也就是说,拿一种“固体饮料”去代替“奶粉”喂养婴儿,很可能造成婴儿的营养不良。奶餐粉,不管营销文案写得多么吸引人,它也都只是一种普通的“固体饮料”,并不符合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如果真的拿去喂养婴儿,那么其潜在的危害并不在“大头娃娃奶粉”和“三聚氰胺奶粉”之下。

此外,奶餐粉涉嫌虚假标注

在某款奶餐粉的包装上,配料表如下:

ywx-powder-milk-replacement-1

而营养成分表如下:

ywx-powder-milk-replacement-2

按照国家标准关于标签的规定,配料表中超过2%的组分必须按照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就说是,按照这款产品的配料表顺序,“大豆蛋白粉、乳清蛋白粉、乳粉和麦芽糊精”的用量是依次递减的。这个顺序给消费者的印象是:产品主要是由蛋白质和乳粉组成的,而麦芽糊精只占很少的比例。

但是在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的含量是20%,脂肪是8%,而碳水化合物是66%。在这款产品中,脂肪的来源只有乳粉和DHA藻油。而DHA的含量是1000毫克/100克,也就是1%。这也就意味着,100克奶粉中的7克脂肪,都是来自于乳粉。在全脂乳粉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其他成分的典型比例约为26:26:40:8。如果100克奶餐粉中有7克脂肪,那么就意味乳粉约为27克。27克乳粉会带来7克蛋白和11克碳水化合物。100克奶餐粉中的蛋白质为20克,除了来自于乳粉的7克,剩下的13克来自于大豆蛋白粉和乳清蛋白粉。大豆蛋白粉的蛋白含量为90%,分离乳清蛋白粉的蛋白含量也是90%(浓缩乳清蛋白粉的蛋白含量要低一些,一般为80%),那么二者加起来不超过15克,它们提供的碳水化物只有1克左右。虽然料表中的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也是碳水化合物,但在产品标签上另外说明低聚果糖的添加量是10毫克/千克。这就意味着100克奶餐粉中的66克碳水化合物中,有50克以上是麦芽糊精。

也就是说,按照该产品的营养成分和配料表,可以推算出它的四种主要原料是:麦芽糊精(超过50%)、全脂奶粉(约27%)、大豆蛋白粉和乳清蛋白粉(二者加起来大约15%)。所以,它们在配料表中的排列顺序与实际情况不符,是违规的。如果配料表不违规,那么营养成分表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将是更为严重的违规。

除了这个标注违规,奶餐粉的包装上还宣称“促进发育,提高智力,增强抵抗力”。作为普通食品的“固体饮料”,宣称这样的“功效”也是违规的。

如果说“标注违规”“虚假宣传”只是骗钱的话,鼓吹能够“代替奶粉喂婴儿”那就是害人了——这种号称“新西兰进口奶源,澳洲科研技术,专为中国宝宝调配”的奶餐粉,那就是“专门忽悠中国父母,专门危害中国宝宝”了。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首发于“全民较真”,未经许可不得进行转载

]]>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720/feed 0
万物皆可盘,今天教你几个高级“盘”法!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693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693#comments Sun, 24 Mar 2019 22:42:41 +0000 https://songshuhui.net/?p=10469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每年的3月14号是圆周率日(π Day)。与元宵节、中秋节一样,这是一个以圆润物体为icon的纪念日。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圆,产生圆润形状的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当今最流行的一种方式,莫过于——盘。

这个π还不够圆润,盘它!图片:雪梨

这个π还不够圆润,盘它!图片:雪梨

腹内有乾坤 盘出滚圆石

下图这些大理石方块经过了50天的打磨,外形也“盘”得相当圆润。不过,制造这些石块的“操盘手”不是喜爱文玩的中年大叔,而是鸵鸟。这些石头是在鸵鸟的肚子里“盘”出来的。

从方方正正到圆圆润润。图片:Wings, Oliver / The Royal Society

从方方正正到圆圆润润。图片:Wings, Oliver / The Royal Society

在许多鸟类的消化系统里,都有一个特殊的消化器官——砂囊(gizzard)。砂囊包裹着发达的肌肉,是一种颇受吃货欢迎的食材,烤串中的“鸡胗”就是鸡的砂囊。砂囊的功能是处理坚韧的食物(比如植物的茎叶、种子)。鸟类平时会吞下一些沙粒或碎石,储存在砂囊内,食物进入砂囊之后,砂囊外侧的肌肉会不断收缩,推动食物和沙粒互相摩擦,将食物磨碎。

鸡的消化系统,旁边标着数字3的是砂囊。图片:Lucyin / wikimedia commons

鸡的消化系统,旁边标着数字3的是砂囊。图片:Lucyin / wikimedia commons

作为最大的鸟,只吃些沙粒是无法满足鸵鸟的进食需求的,它吃的是整颗的石子。一只鸵鸟砂囊里的石头重量,能占到它体重的1%。鸵鸟“盘”石头发出的声音,人耳都听得见。欧洲传说中,鸵鸟什么都能吃。在迪士尼的动画片里,还让嘴馋的鸵鸟吞了一个闹钟,这可能就是受到了鸵鸟“吃石头”行为的启发。

史上最巨型“操盘手”

鸵鸟“盘”石头的声势虽大,比起它的远古亲戚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蜥臀目蜥脚亚目恐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些长脖子,长尾巴的巨型植食恐龙,也有在肚子里“盘”石头的“怪癖”。

属于蜥脚亚目的梁龙(Diplodocus)。图片:Debivort / wikimedia commons

属于蜥脚亚目的梁龙(Diplodocus)。图片:Debivort / wikimedia commons

有时,古生物学家会在蜥脚亚目恐龙的化石骨架里,发现一些小石子,表面磨得十分光滑。蜥脚亚目恐龙的牙齿不能咀嚼,古生物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石头的作用,应该和鸟类砂囊里的石头一样,是用来磨碎食物的。但恐龙专家奥利弗·文斯(Oliver Wings)和马丁·桑德尔(P. Martin Sander)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蜥脚亚目恐龙肚子里的石头,用来代替牙齿,根本就不够用。

蜥脚亚目肚子里的石头。图片:Wings, Oliver / The Royal Society

蜥脚亚目肚子里的石头。图片:Wings, Oliver / The Royal Society

首先,鸵鸟砂囊里的石头虽然“圆”,但一点也不“润”,表面干干巴巴,磨损得很厉害;而恐龙体内的石头油光锃亮,跟鸵鸟肚子里的石头完全不同。其次,在蜥脚亚目体内发现石头的几率不高,如果石头是磨碎食物用的,那就是必需品,为什么不是每只恐龙胃里都有石头?第三,在恐龙肚子里发现的石头总量,最多有15公斤;这个量虽然多,但蜥脚亚目都是体重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大块头,石头和体重的比例太小了。

文斯和桑德尔认为,蜥脚亚目恐龙吃下石头,可能另有原因,比如为了补充矿物质,或者不小心误食。这些石头进到恐龙胃里之后,随着胃的运动,慢慢磨损,最后被“盘”得光滑锃亮。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圆润”样子。

盘出“满面油光”的万人迷

想盘出“圆润”的文玩,不仅要手上勤快,还要“油腻”——用人体分泌的皮脂,制造“油光锃亮”的效果。说到“油腻”,很多人都会露出鄙视的眼神。但自然界有一类动物,它们的分泌物同样“油光锃亮”,但它们的产品不仅没有人嫌弃,还成为了高端奢华的代名词。

这种产品就是珍珠。珍珠虽然名贵,但它的材质并不怎么“高贵”。打开一个贝,你在贝壳内层看到的光溜溜的东西,就是构成珍珠的主要成分——珍珠质,珍珠质是贝类外套膜分泌出来的,成分是碳酸钙的结晶。能分泌珍珠质的贝类,理论上都能产珍珠,在许多双壳纲的贝类里,和腹足纲的鲍鱼里都发现过珍珠。常见的产珍珠贝类,有海水里的珠母贝(Pinctada spp.),和淡水里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在图卢兹博物馆展出的黑蝶真珠蛤(Pinctada margaritifera)外壳,亮闪闪的都是珍珠质。图片:Didier Descouens

在图卢兹博物馆展出的黑蝶真珠蛤(Pinctada margaritifera)外壳,亮闪闪的都是珍珠质。图片:Didier Descouens

如果贝壳里掉进了沙粒之类的异物,外套膜表面的细胞,就会陷进外套膜里面。陷入内部的细胞围绕着沙粒,不断分泌珍珠质,最后就会造出珍珠。换句话说,珍珠形成的过程,就是贝类在体内“盘”自己的外套膜,不断积累分泌物的过程。

从贝壳内取出珍珠。图片:Keith Pomakis / wikimedia commons

从贝壳内取出珍珠。图片:Keith Pomakis / wikimedia commons

一般说来,珍珠越圆,价值越大,但贝类也能“盘”出一些不“圆润”的产品,同样引人注意。早在12世纪,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贝类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制造奇特的工艺品。用铅粒做成佛像,塞入贝类的外套膜和贝壳之间。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会把佛像包裹起来,粘在贝壳上。这样,贝壳上就出现了一个珠光灿烂的小佛像。

被珍珠质包裹的佛像。图片:Hannes Grobe/AWI / wikimedia commons

被珍珠质包裹的佛像。图片:Hannes Grobe/AWI / wikimedia commons

这个文玩的味儿,正!盘!

文玩爱好者喜欢盘核桃,另一种植物的种子,也吸引着另一批“操盘手”。Ceratocaryum argenteum是一种帚灯草科,木果灯草属的植物。它们吸引的对象,是自然界制造圆润形状的专家——蜣螂。

屎壳郎推粪球的绝技世人皆知。在古埃及,人们还把蜣螂视为太阳神的象征,将它的工作和太阳升起联系起来。其实蜣螂“盘”屎是为了“护食”。在大自然里,一泡热翔落地,会吸引无数的昆虫。蜣螂会把屎“盘”成圆球,推着球走得远远的,把它埋起来。这样,它就可以独占这份珍贵的食物资源,不用和其他昆虫争食。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盘屎不规范,亲虫行泪。图片:giphy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盘屎不规范,亲虫行泪。图片:giphy

C. argenteum的种子直径约一厘米,形状浑圆,恰似蜣螂制造的粪球。这类植物的种皮里的挥发性物质,跟羚羊粪里的成分十分相似,所以,它的种子散发着一股浑然天成的翔味。蜣螂闻“香”而来,把种子当成了一顿美餐。像对待真正的粪球一样,把它推到远处,再盖上土。翔味种子的外皮太硬了,蜣螂不能吃它,也不能用它喂幼虫。植物却从中得到了好处。蜣螂“盘”种子,埋种子的过程,起到了传播种子的作用。

相比人类的“盘”,自然界生物们的“盘”法更多,但也多了几分无奈,毕竟人类是为娱乐而“盘”,而它们却是为了生存而“盘”。

]]>
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104693/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