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7届夏季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本次作品展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第一次联合展示研究生培养成果,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后的第一届硕士生毕业作品展。展览期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美院各展厅同时展出174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含深圳研究生院艺术硕士31人)的800余件创作设计作品。
本次评选以2016年度杂志的投稿论文为对象,投稿论文主要集中在“教学档案”、“史论空间”、“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民俗民艺”等栏目。经过栏目编辑的严格审定与投票讨论,选择出主题鲜明、观点新颖、论据可靠、语言精炼、可读性强,并有原创性的15佳作,评为“年度优秀论文”。
“问路中国设计——《装饰》杂志2016年度优秀作者交流会”5月6日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举行。
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自2016年9月19日启动以来,共收到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2720件作品,经过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26位专业评委的两轮评审,共有129件作品入选“智造奖”,从中评选出的年度22强将参加5月7日在中国杭州举行的总决赛,现场答辩决出本届大奖的“金智奖”(2项,奖金100万/项)、“优智奖”(8项,奖金20万/项)、“创智奖”(12项,奖金10万/项)。
艺术与设计,一体双生,两个专业,两种思想,社会赋予它们各自的职责,但从没有将它们彻底分开。当伊夫·圣洛朗望向蒙德里安,红黄蓝图案成了衣服;当弗兰克·盖里望向翁贝特·波丘尼,狂飙突进的雕塑成了大楼;他们是不相识的亲人,创造力是他们的血缘。所幸,创造力会聚流起来,钻进生活的土里,再生出理想的新芽。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应该如此吧!
祝各位2017新年快乐!
为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探寻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与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向,2016年11月5日,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工匠精神与当代设计”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与会代表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186所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共计430余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6年4月落成竣工,9月1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达·芬奇的《大西洋古抄本》手稿和当代艺术家、科学家的最新作品并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对话”的方式演绎“过去与未来重叠,东方与西方融合,艺术与科学碰撞”。达·芬奇的思想代表文艺复兴的精神辉光,当代作品可视为其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拓展和延伸,来自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和美术学院的专业团队与意大利合作方对此进行了精心策划与精彩演绎,本刊特请策展人之一杨冬江,对展览进行了全面介绍。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交流活动,今年第三届评选以2015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从数百篇已发表的论文中选出17篇佳作为“年度优秀论文”。
2016 年5 月14 日,“问路中国设计”——《装饰》杂志2015 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暨作者交流会举行,特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珺,2014 年度优秀作者、北京服装学院的王子怡老师作为嘉宾。《装饰》杂志主编、全体编辑,以及29 位“2015 年度优秀作者”当中的17 位到会。
2016年4月11日上午,“回顾与展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建系60周年师生作品展及第十六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作品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座一层红门展厅成功举办。为庆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拉开了序幕。
本次展览展出毕业作品70余件,来自染织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共8个系室21名硕士研究生。
“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联合16家主要设计高校发起于200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全国1570所高等学校的参与。
2015年12月12日,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教育年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301报告厅举办。同时,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在美术学院A区展厅展出。12日下午,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各奖项的评选结果揭晓。
2017年6月18日(周日) 09:00-16:3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301
2017年3月25日至3月27日
中国美术学院
2017年3月14日
北京服装学院
2016年12月21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6年12月20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
2016年12月11日
北京
2016年10月22日
清华大学大礼堂
《装饰》再次排名美术及设计类期刊首位
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琉璃庄园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玻璃艺术创作基地。中国最大的个人玻璃艺术常设展、收藏最全面的中国古代琉璃艺术博物馆、最大的玻璃艺术创作基地,目前都属于这座琉璃庄园。
——谈高等教育体制对“师徒制”教育方式的采行
——以“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的非遗研究与创新实践为例
李健
王伟、张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