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拟南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拉伯芥
Arabidopsis thaliana.jpg
科學分類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十字花目 Brassicales
科: 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屬: 鼠耳芥屬 Arabidopsis
種: 阿拉伯芥 A. thaliana
二名法
Arabidopsis thaliana
(L.) Heynh.

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又名阿拉伯芥鼠耳芥阿拉伯草。这种小小的有花植物,是在植物科学,包括遗传学和植物发育研究中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在农业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正仿佛小果蝇在人类生物学中的一样。拟南芥是第一个基因组被完整测序的植物。它是理解许多植物性状的一种流行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包括的发育和向光性

模式生物[编辑]

尽管拟南芥在农业上并无多少直接的贡献,但有几个优点使其成为研究有花植物的遗传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典型。

在实验室作为模式生物种植的拟南芥

拟南芥基因组之小有利于基因定位测序。其基因组大约为12,500万碱基对和5对染色体,在植物中算是小的。在2000年,拟南芥成为第一个基因组被完整测序的植物。[1]在探明至今已发现的25,500个基因的功能上已作出了非常多的工作。[2]

植株之小与生活周期之短同样也是拟南芥的优点。实验室常用的许多品系,从萌芽到种子成熟,大约为六个星期。植株之小方便其在有限的空间內培养,而单个植株能产生几千个种子。此外,其自花传粉的机制也有助于遗传实验。 所有这些都使拟南芥成为遗传研究的模式生物

最后,利用根瘤农杆菌DNA转化进拟南芥基因组已是常规操作。而现在利用“花序浸渍法”(floral-dip)进行转化并不涉及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历史[编辑]

1873年,亚历山大·布朗第一次用文献记录了拟南芥的突变体。然而,直到1943年,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的潜能才有文献记录。[3] 这个突变体现在称为AGAMOUS,而这个突变的基因也在1990年被克隆分离出来。[4]

研究[编辑]

花的發育[编辑]

拟南芥已被廣泛作為花的發育模型之研究。

光觉[编辑]

感光光敏色素A,B,C,D和E介导的红色光为基础的向光性反应。理解这些受体的功能,帮助植物生物学家理解调节光周期英语Photoperiodism萌发黃化現象,和避荫的植物信号传导级联。

非孟德爾式遺傳[编辑]

植物 - 病原體相互作用[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The Arabidopsis Genome Initiative. Analysis of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flowering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 Nature. 2000, 408: 796–815. doi:10.1038/35048692. PMID 11130711. 
  2. ^ Integr8 - A.thaliana Genome Statistics:. 
  3. ^ E.M. Meyerowitz. Prehistory and History of Arabidopsis Research. Plant Physiology. 2001, 125: 15–19. doi:10.1038/346035a0. PMID 11154286. 
  4. ^ M.F. Yanofsky, H. Ma, J.L. Bowman, G.N. Drews, K.A. Feldmann & E.M. Meyerowitz. The protein encoded by the Arabidopsis homeotic gene agamous resembles transcription factors. Nature. 1990, 346: 35–39. doi:10.1038/346035a0. PMID 1973265. 

外部链接[编辑]

from Kimball's Biology Pages

  • Danish biotech firm Aresa Biotection uses a genetically modified Thale Cress to detect compounds like explosives (land mines)